远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晋东南能做蒸槐花的丁记烩面 [复制链接]

1#

翻看年5月9日日记,有这么一段:昨日去梨园路,医院,中午在南山大道丁记烩面馆南侨店吃西红柿鸡蛋面一碗、南瓜小米粥一份、蒸槐花一碟、包子一个,共人民币35元。

七年多过去,看到当时的记录,舌尖上又泛起熟悉的味道。我对豫菜的了解,始于丁记。丁记烩面是连锁,我最先去的是宝安前进路和上川路交汇处这家,也没有深入了解究竟起于何时,只知道年我来深圳的时候,已经有这家店了。

主食,是北方菜系饭馆的灵*。山西面馆,往往是“某某刀削面馆”;陕西面馆,名字里没有“老碗面”或者“大刀铡面”,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东北面馆,往往以“饺子馆”三个字作为收尾;以此类推,豫菜馆以“烩面”命名就顺理成章,“烩面”当然也就是镇店之宝。丁记烩面馆,敢于用姓氏命名自己的店,那必须再加一点对厨艺的自信了,否则味道不好,还要搭上家族的名誉。

关于烩面的起源,民间有“御厨从宫中带出说”“郑州名厨赵荣光首创说”等五花八门的说法,虽增加烩面的趣味,但牵强附会不足为信。河南学者张海林说:烩面是古代餔饦技法的演变和再现。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载:“餔饦,捋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捋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这就是烩面的原型。

烩面有羊肉烩面、三鲜烩面等类型,丁记烩面做的就是其中的羊肉烩面。丁记烩面的精华,首先在于汤:用嫩羊肉、劈开露出骨髓的羊骨一起煮五个小时以上,先猛火后小火,下枸杞、当归等齐八味中药,熬到骨头油出,煲出牛乳一般的白汤。其次在于面:用的是扯面。用精白面粉,加盐加碱,反复揉搓,直至筋韧,做成剂子,然后拉成薄条入锅。最后是配菜入汤:放入羊肉、木耳、粉条、豆腐皮等。厨师一番辛劳,一大碗集荤、素、汤、菜、饭为一体的河南传统美食就此上桌,走入深圳大街小巷。

品烩面,不配烧饼不行。你还没到丁记,就能看到店门口的吊炉。往往是一对夫妻搭档,妻子如练太极,揉搓剂子,做成面饼,老公如练剑术,把面饼瞬间贴到吊炉顶上,再看火候时机把烤熟的饼拿出来放到篮子里。饼有甜、咸、豆沙三种。食客来了,一般都要点好烧饼才进店点菜。

烩面、烧饼之后,要来个蒸槐花。据我所知,深圳略具规模的菜馆,能上蒸槐花的仅有丁记。槐花做药,有凉血的功效。做菜,最常见的就是蒸槐花。做法很简明,洗净摊开晾干,加入盐和面粉,用手搓一搓,面粉均匀粘在花上,上锅蒸熟,可以称得上是最廉价的一款药膳了。

在南方人看来,北方的汤似乎不入流,白菜豆腐汤、紫菜蛋花汤做法有点草率和简单了,河南的胡辣汤,则可略挽回颜面。胡辣汤的主料胡椒,自唐代才传入中国,所以,这一款汤的产生,不会早于唐代,很有可能产生于宋代,因为那时开始流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认为,食物中加入辛温香燥药物有益行气。我有个晋城的朋友老姚,经常约我吃丁记,就是一碗胡辣汤,配一个烧饼。

丁记烩面是有想法的,招牌logo里的“面”字,包含了几朵祥云。近两年也升级换代,在流塘阳光城开了一家新店,还增设了表演豫剧的小舞台,不巧庚子年初的疫情,无法支撑,关门歇业了。但上川路的店,依旧食客盈门。

作者简介:晋东南,山西人,居宝安。技术编辑:柏仁文字校对:远志END往期精彩回顾新年献词|牧马河畔百草堂,草木葱茏又一春

晋东南

秦腔女艺人专心铡面十四年

晋东南|老王用十八年功夫成就了一碗面

晋东南|地摊经济—坐地抠饼

晋东南|草原的早餐

晋东南

人间有味是清欢

铁葫芦

牧马河畔百草堂

▼喜欢我就打个赏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