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赛黄金,讲一味陈 [复制链接]

1#

今天,想和你聊聊陈皮。

一讲到陈皮,可能很多人会说,陈皮我知道,就是橘子皮。

说的对,也不对。

陈,是陈久的意思;而皮,说的才是橘子皮。是故,陈皮,可以简单理解为久置的橘子皮。此外,陈,又通“沉”,有沉淀的意思,说陈皮沉积岁月,也沉淀了精华。

是故,前人评价陈皮就讲,“陈旧者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讲了,“他药贵新,唯此贵陈。”

橘皮

那么,放置多久的橘子皮才能算得上是陈皮呢?

通常来讲,超过3年以上的橘皮才称得上陈皮,而5~8年的陈皮疗效更佳。

然,陈皮,无论是入药、还是入饮、或是入膳、亦或是养生,都深得人心,素有“一两陈皮一两金”的美誉,为历朝历代医家所推崇。

陈皮

那么,这小小的一味陈皮,到底有哪些药用功效呢?不妨先泡上一杯陈皮茶,听远志娓娓道来:

温化寒痰

前段时间,新冠病*肆虐,各地也出台了不少相对应的防疫方,其中不乏陈皮的身影。

须知,新冠病*大都隶属于风寒湿疫的范畴,风寒湿邪束缚于肌表,致使肺气宣发失司,体内的浊气郁积在肺中,日久生热,灼伤津液,酿而成湿,化而成痰,加之又与外感的寒邪交结在一块儿。所以,好多人高烧退却后,往往有咳嗽咳痰的症状,而吐出来的痰,大都是白色的。

而白痰隶属于“寒痰”范畴,陈皮的性子温温的,主入脾胃经,温可散寒啊,是故,陈皮为温化寒痰之良药。

陈皮

常与辛温而燥的半夏同用,共奏温化寒痰之效。

半夏

燥湿化痰

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随之落下帷幕。

而春节除了走亲访友以外,最多的活动,怕就是吃吃喝喝了。

的确,吃,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俩熟人打照面,开口第一句最多的就是,“吃了吗?”尤其是到了各种节假日,各种辛辣肥甘厚腻吃下去,无疑是增加了我们脾胃的工作负担,吃下去的食物消化不了,就郁积在脾胃中焦,日久化湿,聚而成痰,前人有云,“肥人多痰。”说得是肥胖的人群大都属于“痰湿”体质。

陈皮味苦而性温,中医讲,苦能燥湿,此外,温性同样可以化解体内的湿邪。和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洗完的湿衣服一般都会选择晒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样的道理,陈皮的温性可助其苦味燥化湿邪,实为燥湿化痰之良药。

陈皮

多与茯苓、白术等健脾燥湿的药材同用,效果更佳。

理气健脾

近些年来,亚健康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所谓亚健康,说的是整个人处于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明明整个人昏沉沉的,总是睡不醒,老觉得疲倦乏力,也没什么胃口,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后,并无大碍。

而在中医眼中,症属“脾虚”。

但凡有一些中药常识的人都知道,上好的陈皮当属新会陈皮,其气味清香,中医讲,香可醒脾,可助脾胃健运,脾胃健运有序,一身气血生化有源,体虚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也就跟着改善了。

陈皮

同时,也可酌加*芪、*参等益气健脾的药材,共同健运脾胃。

行气消胀

现在,很多年轻人尤其钟爱于自助餐,有人戏称,吃自助餐的最高境界就是扶墙进,再扶墙出。

其实啊,吃完自助餐后,再来一点陈皮,大可改善腹胀的感觉。

中医认为,胃气主降。而在我们过食辛甘肥厚之味后,脾胃负担加重,一时间来不及消化腐熟食物,食物就暂时郁积再脾胃之中,胃气不降,统统郁堵再中焦,自然会有腹胀的感觉。

陈皮主入脾胃经,善理脾胃气滞,将淤滞的气机疏散开来,腹胀的症状也就得以缓解了。

此外,陈皮又功兼解腻,不论你是吃了过于油腻的烧烤,还是正在服用一些滋补的药材,用上一些陈皮解解腻,可起补而不滞之用。

陈皮

和胃降逆

胃气不降,非但会有腹胀的感觉,更有甚者,时不时地会有反酸的症状。

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胃气下降不得,不降反升所致。

陈皮味苦而辛,苦能降泄,辛可行散,一升一降之间,把瘀滞的气机也给梳理开了,胃气有了其下降的通道,反酸的症状也就一点点的改善了。

陈皮

行气解郁

随着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中年人的生活压力也是愈来愈大。尤其是漂泊在北上广深的人们,上有老、下有小,累了不敢拿休假、病了不敢拿病假,老板要求的加班不敢轻易拒绝,甲方提出的各种要求也必须有求必应。有人曾感叹说,自己拼尽了全力,只为了让家人可以过上普通的生活。是的,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一个是容易的。

而现在的小孩子,学业压力也是与日俱增,没有了补习班,考核的项目反而是越来越多,学习全得靠自己,若是中考失利了,连一个复读的机会都没有,就上海地区来说,有将近五成的孩子无缘高中,更别说金榜题名了。可想而知,竞争有多激烈了。

陈皮善理中焦之气,而化胸膈之郁。《长沙药解》中就有提及,“陈皮,行滞气而泻郁满。”

只是陈皮药性缓和,多与麦芽同用,一味善于行气,一味长于疏肝,而解肝气的瘀滞。

麦芽

值得一提的是,陈皮虽功效良多,但须知,其为理气药,并非补气药,多用来散解瘀滞于脏腑间的气机而治病。若是气虚者用之,并无补气之效,是故用药之前,还须多多辨清症状,切莫病急乱投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