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专业 http://www.xxzywj.com/东山在甘肃张掖甘州叫东大山,向东延伸到山丹叫龙首山,向西延伸到高台叫合黎山,酒泉叫马鬃山。历史上有名的甘州八景之一的“东山烟雾”,就在这气势磅礴、逶迤蜿蜒、雄浑厚重、与祁连山遥相呼对的东山之中。
我的家乡就在东山脚下不远的地方,我是仰望着东山长大的。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每天的太阳都从东山升起,东山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圣、太伟岸了。没有东山,就没有冉冉升起的太阳,就没有日出日落和春夏秋冬。长大了,体悟到了东山更多的神秘和内涵。经常听老辈人说,东山有数不清的苍松翠柏,手头紧张了,去山里随便扛一根树木来,当柴火也能换来城里人的钞票。七十年代,村上的一个牧羊人,相继打死了两只豹子,村民惊叹之余,认为东山虽馈赠丰厚、珍禽无数,但猛兽出没,只有具有“武松打虎”气概的人,才敢穿越深野老林,领略无限风光风采。东山脚下的土质疏松,每当冬寒时节,经常看见生产队的马、牛、驴拉着架子车,深更半夜从那里拉土来改善板结的农田。道路上车辆络绎不绝,我感觉车里装的不是沙土,而是一片片希望和一袋袋粮食。尤其是晴空万里、霞光满天的时候,东山峰巅积雪晶莹、白云飘浮,山腰烟雾云蒸、自由流动,变幻出美丽无穷的图案,景色煞是好看。每当这时,我虽不知道这是甘州八景之一的“东山烟雾”,但东山的神奇、壮观、美丽震撼着我。别人都认为山是寒凉的,而我的感觉是温热的。我们的先辈世代守望东山,获得了东山太多的滋养和哺育。在我的心里,东山是神圣的,里面藏着许多说不清、道不明和外人不知的秘密。
机缘使然,我参加工作就来到平山湖,也就是从东山的西边到了东边,不过那里的人仍把东山称作“东大山”。那边的戈壁荒漠、骆驼牛羊,游牧民族,风俗习惯,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与家乡这边的富庶绿洲有着天壤之别。传说东山是火焰山,焦煤已被风化,大片大片的山已变成红色的海洋。在那里,我不仅学会了喝酥油奶茶、吃手抓羊肉、唱蒙古歌曲,还更多地了解到了匈奴、突厥,铁血蒙元的历史与文化、图腾与崇拜、征服与践踏、部落意识与民族利益。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惊心动魄的另一半,来自铁骑、弯弓的射杀和挑战。他们称雄四方的霸气,敢打敢拼的胆气,四海为家的豪气,对权力土地、牛羊财富、女人金钱的攫取掠夺,都是时代抹不去的清晰记忆和斑斓色彩。东山,背负着一个个长城烽燧,分明是荒漠与绿洲、农耕与游牧、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两种地域、两种文化的清晰边界。没有东山,就挡不住巴丹吉林沙漠的侵袭,就保护不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我体验茫茫戈壁的辽阔无垠,我攀爬东山遗世独立的巍峨峰顶,我穿越奇险曲折的东山峡谷,我研究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质,我请画家摄影家朋友写生宣传平山湖丹霞。东山,是一幅沧桑画卷,穿越历史,徐徐展开,令人肃然起敬。
东山在我从小到大的记忆中,始终是豁达的、谦逊的、从容的和守土有责的。历经千万年的风霜雨雪,千万年的刀耕火种,千万年的云卷云舒,千万年的金戈铁马,依然没有刻意、浮华、夸张、迎合和沉郁,积淀了广衮的深邃,丰富了深厚的内涵,孕育了沉甸甸的希望。虽说东山过往的挤压、开阖、忧思、彷徨和企冀,已成为渐行渐远、沧桑斑斓的诗和远方,但阻止大漠风沙侵袭的胸襟情怀没有变,护佑富庶绿洲的传统传承没有变,坚守青蒙高原的铮铮铁骨没有变,积淀丰富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内涵的底气自信没有变。他用他的左膀右臂,担起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同生同存的道义,传递了中原与西域生生不息的观念交锋与生命律动,比较、选择,归属、认同,久分必合、合久必分,成为千百年来仁人志士追求真理、向往美好、提升实力的强烈追求和底蕴内涵。我看到了东山对时间与存在的态度,从远古的智慧中,触摸到了见素抱朴、宠辱不惊的淳朴与自然,感悟到了“周邦虽旧,其命维新”的责任与气象。
5月2日,我再一次来到东山,行走峡谷,攀爬峰巅,阅读他的神秘朦胧,品味他的挺拔风骨,沐浴他的阳刚之气,寻觅河西文化的传统热血和不朽灵魂。那天的东山正好被薄薄的沙尘裹挟,奔放深沉、凝重挺拔、蜿蜒起伏的卧波长躯,笼罩在浓浓的烟雾之中。蓝色的、桔红的、黄澄澄的沙尘,氤氲着、缠绵在山涧山峰山坡。
初入山口,两峰对峙,由宽渐窄。一座巨石独守山口,据说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安静安详安逸的神色,丝毫没有“怀才不遇”的悲情,怎么看,都多了点“怀才不够”的谦逊和宽容。峡谷两边,各有一方平坦宽阔的砂石岩,传说是道家祖师袁天罡和张天师,云游至此对弈过的地方。分明的“楚河”“汉界”和宽大的棋盘,布局山口,由不得你攀登的步履变得更加坚实。
山道弯弯,山高水长,梯级而上,你可以随便攀、爬、跳、越、登,可以尽情畅想、眺望、俯仰、抚摸,观瞻山谷清风流云的风骨,琢磨对世事偏颇的意念意态。走不动了,在石头和枯木上或坐或望,你会深刻地感受到东山的纯粹纯净和无欲无求。权势、地位、名利,独裁、战争、暴力,贪婪、愤怒、嫉妒,都是过眼烟云,都不是时代的主题和东山的风格,都不如叠嶂峰峦的淡雅之风、阳刚之美。壁立千仞,隐天蔽日;茂密松柏,山谷空幽,才是厚重丰富的承载承接和阅历经历。抚摸大小不等、摩肩接踵的石头石林,感知他的长度厚度温度,掬一捧清澈甜美的泉水,静静地坐,默默地看,细细地想,他们千百年咫尺相处居然相安无事,不排斥、不消沉、不攻讦、不愠不火,天天,岁岁,年年,随意向往,任意憧憬,不知今昔何年,却比人类更有智慧和力量、耐力和韧劲。山峰凌厉、白云低沉,把山谷山巅山色妆点得既像一幅姿意洒脱的狂草作品,又像黑白相间的皴染山水,形构、形态、形理、形变融会贯通,气象、气韵、气势、气息气贯长虹,心绪、心性、心神、心印“如月之恒,如月之升”。云雾萦绕迷漫,诗意地绽放生命的芬芳,流淌天真浪漫,心扉敞露,晕染姿意,妄念皆除,内心平静得无与伦比,枯燥,孤独,恐惧,痛苦等,不再是生活的累赘和虚妄,纯朴的灵魂成为山中最惬意的曼妙风景和从容淡定。穿越历史的诉说不再刺人心痛,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沉淀出舒怡淡然。过度的痴迷、陶醉,肤浅、空虚,书本、圣人,狭隘、低劣,宗教、哲学,真理、自由,被他的磅礴大气过滤得更加真实,直抵心灵。山风轻拂,仿佛在说,“占得人间一味愚。”你已真切地感受到,在瀚海冷月、急功近利中走得太久,真理的脚步,任何时候都留不在梦里。
风轻轻地划过山谷,掠过脸庞,湿湿的,潮潮的。叮咚的泉水,忽而唱着欢快的歌儿,尽情与石子戏嬉,忽而钻入地下,洇湿砂砾,积蓄跳动的力量。躲在石缝山隙树下的黄色的、红色的、蓝色的叫不上名字的小花,悄悄地舒展,默默地开放,优雅地享受阳光的恬静。这儿没有路,你想走哪儿都是路,都能通向很远很远的山涧、峡谷、峰巅。山外的村庄、城市、工厂,那些世俗的烟雾还漂不到这里,那些无为的争斗、分歧,束缚、限制,都与这里无关。绿色草丛,流水鸟鸣,泉水山溪,葱茏树木,一个个、一片片、一团团,纯粹纯正尽情地生长、开花、结果、传承,虽说像久远斑斓、记忆模糊的符号图像,但亦如母亲的孩子,温馨温暖温情,可爱可造可塑。
走了约莫一个多小时的功夫,东山寺到了。这是山谷里相对宽敞、有树有草有林有花有水的地方,是一代大儒郭荷、郭瑀创办东山书院,研学、授业、悟道的地方,也因此使东山在历代文献、典籍研究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河西文化,重点在河西,包括陇右,覆盖甘肃全省。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如是评价河西文化:“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汉代中原之文化学术,经历东汉末、西晋之大乱及北朝扰攘之长期,能不失坠,卒得辗转灌输,加入隋唐统一之混合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源,继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东山寺兴起于汉,鼎盛于魏晋南北朝。据史书载,东山寺有南寺北寺,儒释道俱传,鼎盛时期庙宇有五六十座。北寺最高处是“真武阁”,殿堂风格独特,建筑飞檐耸背。所有殿阁依山而筑,层级递升,雄伟壮观,寺内有道教教主太上老君巨幅塑像。南寺阁楼层迭,多在山间修筑。朝露烟霞掩映,恍若仙山琼阁,梵音阵阵、香火缭绕,枕石栖霞,兴起而歌;岁月无恙,不语悲伤,千百年来一直是僧侣、商贾、骚客、文士的精神家园和栖息驿站。
一张琴,一卷书,一溪云,一壶酒的淡然,一种真理,一份执著的追求,使一代大儒郭荷、郭瑀、刘炳成就了东山,奠定了河西文化复兴融合繁荣的基石。据史书载,郭荷“明究群籍,特善史书”,郭瑀“精通精义,雅辩谈论”,刘炳“德冠前世,蔚为儒宗”。郭荷千里迢迢来到河西走廊丝路重镇的东山,广修心境,广纳门徒,释儒讲经说道,著书立说立行,解疑释惑育人;河西本土一代代文士,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给养反哺,无为而治,闭门即是深山,读书便是净土,心安即是归处,三百年间矢志不渝坚守传承河西文化精髓,与中原文化、江南文化激荡交融,共同成为隋唐文化的渊源。这是河西走廊对中原文化的回馈,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这期间,东山书院和东山寺功不可没。
虽然时间的音符,在山间轰轰烈烈地激荡震颤了最具风度的三百多年,但文化救国的执念依然不屈不挠;虽然魏晋时期,成为中华民族“在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但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从这里我看到,曾经弘扬儒学、史学、经学、道学以及宗教,科学,艺术的文化基因依然在纯正纯粹地迷漫,郭荷传承文化的灵魂还在山谷回响,猎猎山风恰似朗朗书声。这里已被打造成信仰的高地,人才的摇篮,精神的家园。这里培养的士人,醍醐灌顶,气爽神清;激情满怀,利而不害;大气磅礴,国之栋梁。郭荷的理念风范,卓著功勋,博大精深,浓浓情怀,不再是远古的传说,而是民族的张力与自信。王夫之说,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尽管五胡乱华铁马冰河,飞镝鸣矢,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但铁蹄上的文明,马背上的文化,依然璀璨耀眼,依然精神不朽,依然本色纯真,为那个时代尊道,礼佛,崇儒,注入了强大的基因。汉文化、佛教文化、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加快融合融入,河西文化由此更加开放,影响更加深远。
穿过东山宽宽窄窄、幽暗阴冷的峡谷,用了半天多的时间,我们终于爬到了东山的峰巅——老寺顶。峰顶森林茂密,灌木五颜六色。白云飘浮,山风烈烈。
白雾紫岚,氤氲迷漫。苍松翠柏,恍若云霞。青苔紫衣,超然物外。老寺天池,白底绿边。深水积潭,绿水扬波。山花浪漫,譬如朝露。长云卧波,气象万千,好一幅烟雾蒸腾、自由漂浮、气质典雅的壮美景象。老子藏经洞,洞口虽小,但周围林峦奇秀,石窟挂壁,仿佛世外桃源。室内渐行渐宽,可容百余人。传说老子在写成道德经后,生怕后世改得面目全非、词不达意,遂在东山避乱时,留下了至今流传的一版不容篡改之本。山上的烟雾淋湿了我的思绪,激起了我的遐想,即便是最珍贵的版本,最原始的记忆,我们对老子的思想,气象,胸怀,格局,又有多少感悟呢?对道义,尊严,自信,又有多少践行呢?为什么依然还对儒家道学、出世入世、无为有为、科学迷信、自由民主而剑走偏锋呢?
山下绿洲盎然,大漠云腾,沙漠飘渺,丹霞景深,弱水浩淼,如诗如画,如烟似梦,汇聚成心灵的驿站,刻成喜时不诺、怒时不争、哀时不语的永恒记忆。坐在温热的石头上,在离天最近的地方,我浑身的血脉与脚下的土地接通了,山谷山峰中绚丽的色彩,雅致的风韵,蛇一样蠕动,水一样清丽,歌一样婉转,诗一样奔放,生是宿命,活是气场。在山为远志,出山是小草。看透生死,即可永生。喷涌流动的血液,只有跨越迟钝,陈腐,枯涩,才能实现升沉、代谢和新生。
东山是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清代诗人任万年,歌咏东山称:“多年古寺创山隈,松柏葱茏傍雪开。挂壁晴霞遮梵刹,漫天晓露湿苍苔。流泉滚滚穿花径,野树离离护石台。老子谈经宫在顶,四时唯见瑞云来。”张掖旅游已经成为西北旅游的经典版本,但唯有“东山烟雾”历久弥新,常看常新。农耕时代的烟雾与信息时代的烟雾,或许有天壤之别,但推动一地一域文化繁荣和新生的灵魂浪潮,绝对会一浪高过一浪。
烟雾朦胧是自然气象,也是为人处事之境界。当年,在东山脚下,月氏与匈奴,大汉与匈奴,农耕与游牧,惹起了太多的战争纷争,鲜红的血液洇湿了河西走廊的每一寸土地。你方唱罢我登台,朝代、文明、民族的更迭、兴盛、繁荣,就像东山蒸腾的烟雾一掠而过,而见证狼烟腾空、历史印记的东山却端坐不语,风范依旧,沧桑厚重,传承着保持“魏晋风度”,实现“民族复兴”的永恒气度。
在东山的峰巅,我看到了这种独特的气象。这是一种敬仰和感怀的风景。(图片摄影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