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故实故宫换出来的渐江秋山双瀑图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5/5599614.html

北京匡时秋季拍卖会

渐江(-)秋山双瀑图

纸本立轴

×53.5cm

备注:詹志仁、陈子叔、朱光旧藏。朱光(-),广西博白人。年参加广州起义,年底调到朱德身边作秘书,兼任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秘书长。解放后历任齐齐哈尔市委书记、长春市委书记、广州市长、安徽省副省长等职。富收藏,藏有关仝《秋山平远图》、郭熙《山水图》、马远《十二水图》、范成大《自书四时田园杂兴诗》、杨维桢《行草诗轴》、王翚《唐人诗意图》等。

渐江(-),本姓江,名韬,字六奇,后改名舫,字鸥盟,安徽歙县人。少孤贫,有远志,性狷僻,能苦学,事母至孝。明朝覆灭后,曾参加抗清复明的斗争,复明希望破灭后,到武夷山,皈依古航禅师,削发为僧,法号弘仁,字无智、无执,号渐江、渐江学人、渐江僧,又号梅花古衲、梅花老衲。工诗文、书法,擅山水,也写梅,且偶作人物。弘仁的个人思想与政局变迁关系密切,在诗画中常有流露。其绘画在当时及后世皆享誉极高,与石溪、石涛、八大山人并称为“清四僧”,亦是新安画派的开创者,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为“新安四家”。与石涛、梅清为“黄山画派”中的代表人物。

左图:渐江《九谿峰壑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右图:北京匡时秋拍渐江《秋山双瀑图》

渐江的画作存世不多,作品多表现黄山。典型面貌为构图奇纵、层峦陡壑;山石以大小方形几何体组成;石多树少。笔墨处理上,山石用线条空勾,用墨较少,无过多的点染与繁复的皴笔,笔墨虚实并出;画面给人“冷”、“静”之感最为突出。清人杨翰《归石轩画谈》论及渐江的画:“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绕有余韵”。渐江之画笔墨秀逸凝重,意境宏阔淡远。

渐江《秋山双瀑图》局部

此幅《秋山双瀑图》不同于弘仁一般作品的面貌,构图奇纵饱满,结构错综复杂,层峦叠嶂,可以明显看出宋画对其构图方式的影响。在局部的安排上,同样注意山石的开合、虚实。“平远”、“高远”、“深远”兼具,画面疏密有致、气韵生动,故而并不迫塞,反而更引人入胜。画面中巍峨耸峙的山峰是画面的主体,占据着整个画面,近景处流水潺潺,山涧间两处瀑布清晰可见,山石之间置三五株松树,亦有于峭壁水涯边伸出的虬枝。奇松姿态清苍,虬枝疏针,俯仰侧偃,如立如行。山道迂回隐显,小溪清澈有声,楼阁空无一人。整画所绘之景无不显示简峭、明洁、雅逸、清冷之感。

渐江《秋山双瀑图》局部

《秋山双瀑图》在技法表现上,淡墨空勾,画面中呈现大片空白,主峰中心用墨同周边相比,更淡一些,几少渲染皴擦,与周围的墨色形成对比,浓淡干湿,徐疾畅涩,随形而异。线条细润圆劲,寓方于圆,转折处蓄势待发。皴法的运用以披麻皴和折带皴为主,亦有荷叶皴的使用,表现石质不同的肌理感。笔墨灵秀而富有变化,与所绘之景相得益彰,既显现出恬淡静穆、幽旷隽永的意境,又于纯净中隐藏着被压抑的情感与力量,给人以品味无穷的审美感受。因此,渐江作品既有元人超隽静穆之意,又具宋人慎密精细之笔。在明清山水画日趋程式化的进程中,渐江继承传统又能出新,他的绘画实践为二十世纪山水画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右一为朱光

关于此画的旧藏者朱光,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实。朱光(-)是老革命,年就参加了广州起义,年底调到朱德身边作秘书,兼任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秘书长。解放后历任齐齐哈尔市委书记、长春市委书记、广州市长、安徽省副省长等职,杨仁恺在《国宝沉浮录》里专门谈及他的收藏情况:“倒是朱光先生的机遇还好。他原是三十年代初上海美专的学生,对祖国书画一向有感情。在年前后供职于长春市总工会……最难于忘怀的是南宋马远《十二水图》,技艺已臻于极致……郑振铎先生在文物局任中,一再与朱氏商议,终于同意由故宫博物院以清初‘四画僧’作品与《十二水图》交换。从艺术、经济价值衡量,此种交换国家得好处最大,可见朱氏胸襟宽阔,深明大义。”

朱光陪同毛主席(左一)视察广州棠下村朱光(右二)与周恩来(右一)、防治白

据闻,此《秋山双瀑图》是张葱玉亲自为朱光挑选。张葱玉当年住在南锣鼓巷,而朱光恰巧住在不远处的后圆恩寺胡同。彼此相邻的两位老友平日里常常聚在一起,分享共同的爱好。故宫博物院找到朱光提出交换一事后,朱光便请老友张葱玉帮忙挑选。

南宋马远《水图》(局部)现藏于北京南宋马远《水图》(局部)现藏于北京南宋马远《水图》(局部)现藏于北京

《故宫博物院50年入藏文物精品集》书影马远《水图》年入藏

文革中《秋山双瀑图》又被抄入安徽省博物馆,朱光本人也在文革中含冤去世,因此杨仁恺特别感叹“斯人云亡,言之不觉感慨万千也”。平反后,此图又归还朱氏后人,朱氏收藏《秋山双瀑图》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更可见这幅作品的不平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