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柔性思维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柔性特质 [复制链接]

1#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

柔性思维,是我国著名思维专家袁劲松先生创建的一套思维训练体系。在该理论中他揭示了柔性思维的奥秘。并探索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思维方法。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可以学习的智慧之学。柔性思维有三个方面的探索方向内容:

①柔性思维是以动态逻辑为基础的复杂性思维方式。

②它的特征:多视角、多层次、多模式。

③它的功能:适用于处理应对动态性、复杂性、创造性的问题和情境。

本文试图从柔性思维角度,分析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

袁劲松

一、由柔性自然到柔性思维

从本质来看,人类智能的进化就是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随着人类社会文明智慧程度越来越高,人类的大脑思维方式也相应地需要向更高层次的柔性思维方式进化升级。

雪松

——松的韧性,是自然之柔性。大雪纷飞时,你注意到一种现象吗?一些树会被厚厚的积雪斩断摧毁,而雪松始终傲霜挺拔,完好无损。不会弯曲的树,只能被愈来愈厚重的积雪压垮、斩断、摧毁。而只有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杈,每当在不能承受积雪的重量极限之时,就会弯曲下来,让雪滑落,反复的积雪,反复的弯曲,反复的滑落,这就是雪松生存和坚韧不拔的自然密码。古人通过这个自然之谜,联系到了韧。当我们在对待外在压力时,会尽可能去抗拒,但在抗拒不了的时候,就要像雪松一样学会弯曲,才不会被压垮。

古人通过这个自然之谜,联想到了人的品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崇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文化和“岁寒三友”的精神。做人要有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经冬不衰的意志。韧如常青不老的松,德如君子之道的竹、节如冰清玉洁的梅。

——企鹅的沉潜,是自然之柔性。南极的企鹅身躯笨重,是怎样从水中上到滑溜溜的岸上的呢?原来是它在将要上岸时,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奋力沉潜,沉潜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也越大,当到达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窜出水面,腾空而起,标准的落在陆地,画出一道完美的倒U形线。这种沉潜是为了蓄势,积聚破水而出的力量,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古人通过这类自然之谜,联想到了厚积而薄发的道理。保持“空杯”的心态,放低姿态,做到谦虚、低调,平等待人。

企鹅

——水的柔性,是自然之柔性。古人认为水有德性,它浩浩荡荡、川流不息,永无穷尽,像是道;它永不停歇,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像是君子之德;它既流向低处,也流向屈折,姿势低下,按自己的水道去走,像是义;它奔流直下,奔赴幽谷,象是勇;它趋向于平,公平公正,像是法;水盛满后,会自然平正、端正,像是正直;它柔美、透明,可流入到任何细微的地方,像是明察;它始终如一向东流,像是志向操守;它可出可进,能把万物净化,像是善于教化。

古人通过这个自然之谜,联想到了以柔克刚、向善若水的道理。自觉遵守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样的自然规律。懂得“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道理。

其实,柔性思维又何止这些呢?它像一个“幽灵”,总是站在自然、历史和社会舞台深处徘徊,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是辩证法,是历史经验,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思维方法

二、由柔性思维到柔性文化

柔性思维,强调辩证地、动态地、全面地、整体地看问题,即把利与害、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等内容纳入考虑对象。善于守弱与应变之道,因而能解决处理高难度问题。古代柔性思维,有四个特点/p>

——多维度看问题的特点。比如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是对人的多角度柔性思维,要求我们遵道、贵徳、守柔、尚和、辩证思维等,所谓“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比如老子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只有不争强好胜,为人之先,故能成器长。强调慈爱才能勇敢,以慈爱来作战就能取得胜利,用慈爱来防守就能坚固。

——多层次看问题的特点。即把所涉及的领域范畴纳入考虑对象。比如“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这一柔性思维就考虑了看问题的多层次性,成为中国历久弥新、千年不传的文化秘密。它的柔性之美,在于与人为善,好让不争,合作共赢,天人合一,互利共赢,美美与共,致力世界大同,与“丛林法则”有天大的区别。

——多模式看问题的特点。即有选择性的把变通思维、无边界思维、迂回思维等思维范式作为自己思考方式。比如老子的“重积德、则无不克”,就是多模式柔性思维。强调重视积德,顺应事物的客观规律发展。事实上,老子柔性思维既是尊重“道”的客观规律,又有自身的追求,把个性的发展纳入考虑之中。

柔性思维与刚性思维比较而言,它对动态性、复杂性、创造性问题的适应力要强得多。所以,柔性思维比刚性思维的反应更快,智能更高。但生活中,柔性思维常常以积极的态度表现为弱势思维,旨在于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败中求胜,善于守弱。而毫不示弱,向人示威,人人都会。主动向人示弱只有少数人才做得到,示弱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勇气和智慧,容易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得到支持。

中庸示意图

——追求中庸的特点。老子的理想道德是自然,是天地,天圆地方;儒家的理想道德是中庸,是适度,是不偏不倚,两者有共通之处。而柔性思维能使中庸在外圆内方中保持一种和谐。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p>

守律,慎独自修。即坚持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守律,是自己的事情,需要自我反省,解决自身问题。不与人计较,这是柔性思维,是示弱表现。

守恕,忠恕宽容。即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守恕,就是不怨天尤人,宽以待人,宽恕也是自我救赎,这是柔性思维,是示弱表现。

守诚,至诚尽性。即坚持至诚原则,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以此影响他人。守诚,也是从自身开始,这是柔性思维,是示弱表现。

魏王与任座

《资治通鉴》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酒过三巡,魏王问百官:“你们说我是明君呢,还是昏君呢?”众人纷纷说:“大王当然是一代明君了”。——众群臣是趋炎附势,是只圆不方。

然而在座有一位叫任座的大臣,以正直闻名,他却说:“大王是昏君”。魏王不服,忍着怒气问任座:“为什么这样说?”任座回答说:“大王您此战大捷,攻下了敌城,但却没有把应有的军功记在您出生入死的弟弟头上,而是给了您的儿子,可见您是昏君”。——任座这是强势,是只方不圆。

魏王大怒,马上下令将任座赶出屋内,听候发落。接着,他问下一位臣子,这位大臣说:“大王是明君。”——这是示弱,是尊重,是服从。

魏王心悦不表,问:“为什么这样说?”这位大臣说:“只有明君才会吸引直臣,现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这样的大臣衷心为大王考虑,可见大王是明君!”——这是坚持原则,是内方外圆。

魏王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立刻把任座重新请进来赴宴,避免了杀身之祸。这是中庸的智慧。

三、由柔性文化到思想体系

了解了柔性文化,我们再来看它所形成的思想体系。

人的思维方式,是其民族文化在其思想最底层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儒家思想形成主轴体系,道家思想在方法体系上又独树一帜。

老子与孔子

儒家以入世的积极姿态提倡德政,实施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受到封建社会的高度重视。随着儒家思想的“官方”推崇,使得封建统治者的政权得到巩固,被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客观上发挥了儒家思想主轴的地位和作用,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化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柔性特质,是因为柔性思维把各家文化连接起来,融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有主体、主轴、有核心内容的思想体系。比如“天人合一”、“和为贵”和“克己复礼”的柔性思维,就有力地增强了和谐文化及思想体系建设。古代的“丝绸之路”,现在的“一带一路”,“世界命运共同体”,都是儒家和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思想体系是科学的、严密的、与时俱进的,是造就中国人最优秀的特质的思想体系。它教导我们:在自我觉悟上,要觉悟真理、学会悟道、苦修,以慈悲为怀,体验实证;在自律上,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学会自律、宽厚、仁爱、礼让;在对待人生上,要以方圆之态享受人生,学会诚信、自讼、俯首;在价值观上,要过一种充满诗意和智慧的心灵生活,学会知足、豁达、释然、无欲、健康养生;在处世立身上,要知人识人爱人,学会积累经验,要有自己的主见;在理想上,要有远志,不忘初心,自强不息;在方法上,要以理性的节制去获取幸福的感受,学会中庸、简约、宽容;在为官上,要学会真聪明假糊涂,要学会尊重、变通、仁爱、善良、宽容、中庸、礼让、忠孝、谦虚、诚信、知足。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忍”文化,就与柔性思维有关,由柔性思维引发“忍”的柔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派都注重忍性修养,倡导忍与无争的哲学,“忍之术”是中国人最擅长的。

儒家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一种权衡,忍小事而成就大事。大是大非,涉及原则、底线的事是不能忍的,那是做人的一种血性。能不能忍,得看修养看认知。常说看得破,才能忍得过。

道家认为“道”的本性是柔软的,柔软的事物充满生命力,“柔软胜刚强”。就像柔弱的水可以战胜坚硬的岩石,水滴石穿一样,因此提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知道不争的道理与德性,就能做到忍。

三派

佛家更是提倡忍字,忍是修持中通过苦行、苦修而表现出来的的一种自律与自觉,有初心就有志愿和忍,有志愿就要培育愿力,有忍就要培育忍力,以达到“诸恶莫做,众善俸行”。

四、柔性文化中“忍、韧”与“没有骨气”的区别

忍和韧,是柔性思维与柔性文化中的两个既联系又不同的概念。

战场

李世民为了报渭水之盟的深仇大恨,采取分化瓦解、外交迷惑、军事突袭多种手段组合,连续两次击败东突厥主力,并生擒东突厥可汗颉利,东突厥于是灭亡。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借太宗之口说的实在是精辟:“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与虏战,所损甚多;虏结怨既深,惧而修备,则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这充分说明了李世民的雄韬大略,而且在渭水之盟后的数年之内,太宗就灭了东突厥,活捉颉利可汗,一雪前耻。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以李世民暂时之忍,委屈议和,倾尽长安府库。但蓄积力量强大后又灭了突厥,这样的忍在当时是柔性思维,结果与过程都体现了韧,是中庸之道,而不是投降思维。

赵构

我们再来看赵构的“忍”。宋高宗赵构在位初期因为动乱,为了保持江山,起用主战派李纲、岳飞等等。但他中期眼见女真的强势,又为了集权中央、强化皇权,因此采取了求和政策,大部分时间都是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并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有人说他“忍”,并非昏君,是因为如果没有他,大宋的国祚未必能够再苟延残喘多年。但这样的“忍”,是有代价的的,那就是以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为条件,向金人乞降求和,收韩世忠等三大将兵权,杀害忠良岳飞。在思维上是自甘弱者、败者,论名族节气、国家利益、仁德忠义皆属过犹不及中的不及。在行为上,一味屈膝,丧失尊严,失地不收复,还杀主战派大臣。这是没骨气,不是柔和韧,是软骨头。是“投降主义”。柔性文化中的“忍、韧”是韬光养晦,投降主义的“忍”是逆来顺受、自甘堕落、没有血性、软骨头、缺钙。两者的区别不可混淆,在事关大是大非等原则问题时,不可以把“韬光养晦”当作变节缺钙的遮羞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韧,必有坚韧之意。在受外力下有弯曲,但不折。韧和忍之间有区别,但有相近之处。忍,指对外界,对失败,对挑衅性语言,对个人屈辱的承受。韧,其中含有若干忍的因素。在外界压力和恶劣的环境中,先表现出忍,可曲,可屈,可退,但不放弃,待机东山再起,最终成事。

韩信忍胯下之辱,终成大事。刘备寄食曹操时,不论天下事,不读书,不舞剑,只在后园种菜,将他的宏图大业深藏于胸怀,表现出一个心怀事业的人高度的忍。

不忍的人则无韧。因受一时之辱,拔刀而起,成了“小不忍则乱大谋”的牺牲品,过早退出历史舞台。韩信和刘备的忍,就是柔性思维的忍,是大局意识、长远利益的暂时之忍,更体现了一种韧,忍中见韧,守弱见韧,以不变的初心养韧。他们弯了腰,但脊梁未折,节气杠杠。此忍,可保日后的成功。

刚直不阿的人固然可敬可爱,但不是将致胜始终保持在最终的人。真正高明的人他在坚持自己做人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妥协和变通,让事物的发展方向总是朝着自己确定的目标前进。狹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

柔性思维促进“天人合一”,有助于人们缓解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柔性思维促进“德性优先”的思想的形成,有助于优化人与人的关系。柔性思维文化中关于人生境界的思想,也能够帮助当代人调整人生态度。中国文化是虚实结合、刚柔相济的。文化自觉是一种软实力,“仁者无敌”是一种柔性的智慧和力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